哈飞达教育国际不打小孩日

今天(4月30日)是国际不打小孩日,也叫“无巴掌日”,倡导人们不要体罚孩子。咱们有句老话叫“棍棒之下出孝子”,可你相信“棍棒教育”真的能“打”出好孩子?毕竟,谁都曾是个孩子,挨打的滋味儿可不好受!今天,我们用九张图带你云“打”卡,一道打扮、打包、打车、打盹……反正,打啥也别打家里那个娃,拉钩!

“国际不打小孩日”是在倡导一种科学教育孩子的理念。

当家长看到孩子犯错时,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冷静,切勿急于打骂孩子,因为一顿暴打不仅会伤害孩子,对家长的身心也会造成伤害。而且不少家长情急之时对孩子的体罚往往会造成难以估计的严重后果,所以,惩罚孩子之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其实,和孩子交流,在其他环境中更容易进行,比如散步,在放松的环境中,孩子更容易说出心事,也更容易让孩子和家长的心灵联系得更紧密。”

有媒体报道,年美国反体罚民间组织“有效管教中心”选定每年4月30日为“不打小孩日”,宣传反体罚的儿童人权观念。这个活动后来得到各国响应,包括美、加、英、纽、澳、肯亚、喀麦隆、印度、斯里兰卡、香港等,都同时举办终止体罚的活动。

设立“国际不打小孩日”,让家长跟老师从体罚和棍棒教育误区中走出来,实在太有必要了。在教育学、儿童心理学、亲子关系发展等理念相对落伍的年代,由于认知有限,曾将棍棒当做“教育神器”。可今天,各种教育成果和理念已得到了开拓性发展,早该对棍棒教育进行全面警醒了。

其一,任何不尊重孩子的“棍棒教育”,都是违法的,《教育法》规定“禁止体罚学生”,《义务教育法》一再强调要尊重和爱护学生。《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家长和教育者所谓的“爱心幌子”再动人,也不能将教育法则,建立在违法乱纪的平台上,只有教育行为合法、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其二,“棍棒教育”会给被打者带来严重创伤。一般人多认为,打几下,没事,我们的传统教育规则就是,“打是亲骂是近,不打不骂是远人”,一味强调打的效果,而忽视了孩子的身心伤害和重创。比如,体罚和暴力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大学研究发现,从来没有挨过打或极少挨打的孩子,在智力测验中的表现,要比常挨打的孩子好得多。在5岁至9岁年龄组中,常挨打者的平均成绩比不挨打的孩子低2.8分。

另有研究结果显示,长期生活在体罚环境中,儿童的情商会受到负面影响。打骂教育的确有“管理速效”,却抹杀了孩子的远景发展能力、快乐发展能力,虽然“快”,却是一种杀鸡取卵的教育短视。这种经由心理性、实验性数据得出的结论,应该得到中国家长的广泛认同:体罚是“害”,而绝对不是“爱”。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其三,开明的家长和教育者,更应该站在世界教育的高度,认识教育,将尊重和快乐进行到底。西方国家的教育,早已将尊重落实到了细枝末节,落实到了“不许体罚”的高度。比如美国等国家,对于暴力教子实施了强制报告和救护制度,美国还开设了接听儿童遭受家庭暴力投诉的热线电话,由儿童保护部门的专门接线人员负责接听投诉热线。以孩子最佳、最大利益为最高原则,受过专门训练的工作人员接受家庭体罚的举报,对举报进行初步评估,判断举报是否有效、调查是否必要,警察或社会工作者及时干预家庭体罚,法庭针对体罚者做出判决、并对孩子提供服务,政府提供家庭危机干预及社区干预两方面的服务。社会已经形成了浓郁的保护和爱护孩子的氛围,所以,才有了“不打小孩日”之类的节日。

当下,如果我们的教育观念,仍然停留在传统阶段,不汲取先进经验,不走出暴力教育等思想误区,不进行实事求是的“观念补短”,在这个处处都是开放的年代,难道不是一种固步自封、观念闭关吗?

“国际不打小孩日”,多给孩子送上尊重、平等、温馨的“权利阳光”,像对待朋友、同事一样尊重孩子,多一些平起平坐的交流,让孩子得到更为自由、快乐、健康的发展。

让孩子们生命完善,人生充盈

哈飞达的师生们

哈飞达,建构在家校之间的第三空间,致力于培育学生良好生活、学习、人际能力的通识教育和双语教学的全人教育机构。以促进孩子综合素质提升,促进社区和谐发展为己任,精致打造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益补充,让孩子幸福,让家长放心,让社会信任。

哈飞达教育

根植中国盛开国际

专心专业做有温度通识性的双语教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feizx.com/hfjc/80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