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飞达共读时间什么是最好的父母

鎷夎惃娌荤櫧鐧滈鏈濂界殑鍖婚櫌 http://www.lesontuan.com/
今日共读时间

今天给大家带来7条充满智慧、写给父母的”家庭教育思考“,作者是河合隼雄(-),他是日本临床心理学的开创者,将荣格精神分析学引进日本的第一人,是日本顶级心理学大师,在荣格心理学、箱庭疗法、心理治疗、临床心理学、临床教育学、日本文化论等各个领域都是领军人物。曾任日本文化厅厅长、日本京都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所长,更被村上春树视为心灵导师和知己。著有《心的栖止木》《大人的友情》《爱哭鬼小隼》《孩子的宇宙》等。

河合隼雄一生中给无数父母、孩子做过心理咨询。对养育与人生的关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以及家庭教育的本质,有非常深刻的洞见。

20年前,基于大量临床实践,他写成这本养育书,在日本畅销了20年,其中的养育观,现在看来,还走在时代前列。

这本书里,他用非常朴素、温润、谈心般的语言解答养育孩子过程中几乎人人都要遇到的48个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日本父母有,中国、东亚父母也都有。

-01-

我能顺利把孩子养好吗?一想到这个问题就十分不安,怎么办?

“到底什么样的育儿方式好,其实我也不知道。”

养孩子其实是很有意思的事。想要人生过得愉快的话,如果不“享受”一下养孩子这件事可就亏了。但是现在的各种信息太多了,“这个很危险”“那个很重要”的信息多得让人眼花缭乱。

大家肯定都以为,“这些信息我知道得越多,养孩子就能越顺利!”可这么一来,谁也不敢说自己掌握了所有信息,所以就会很不安,会忍不住想:“这样做可以吗?”“还有别的方法吗?”

其实,世上并不存在适用于所有孩子的“好方法”。

说实话,对于“怎样养育孩子”的难题,其实我也没有答案。所以我经常会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养育就好。”

其实不只是在养育孩子方面,现在人整体都很不安,因为这世道的变化实在是太快了。

西方个人主义的观点传入日本后,过去的“村-族-家”被否定了,取而代之的是公司变成了“家”。公司就像以前的“家”一样,大家互相支持努力工作,以此来维持这个“家”的繁荣,所以,日本在经济上才获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

但在一定程度上,它是强迫全体成员只为“家”工作的。这样一来,对父亲来说,他为了公司这个“家”而不得不把自己的“家”扔在一边。“父亲”就从家庭里缺位了,母亲只好一个人背负起养育孩子的全部责任,孤立无援,不堪重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仅仅是养育孩子,现在人们普遍焦虑不安的情绪,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有迹可循的。

当今时代,感到不安的不只是你自己。明白了这一点,你是不是能稍感慰藉呢?

-02-

好害怕做了“母亲”之后,我就不是“我”了,怎么办?

“如何兼顾二者,正是一个人的个性所在。”

我以前听学校的老师说,他们让孩子们以“母亲”为题写作文,结果写出来的几乎都一模一样,全都是“我妈妈很温柔”之类的内容。可要是以“父亲”为题,孩子就会写出很多有意思的东西来。

换句话说,一说起“妈妈”,河合某子、铃木某雄这样的名字就消失了,只剩下谁谁的“妈妈”这个角色。

从古至今,女性被“妈妈”这个角色限定得太厉害了。从孩子们的作文就能看出来,母亲是有一个近乎绝对的刻板印象存在的。这个刻板印象太过强大,以至于把女性的个性都破坏了。

人们都认为,“母亲就必须是这个样子”。日本的女性的确经历过这样的历史,她们被强行塞进“母亲就必须是这个样子”的观念里,所谓的自我以及个性则被完全压抑。

日本自古以来就非常强调母性的积极面,很难看到母性的消极面,所以一提到“母亲”就必须是“好母亲”。可世上本来就没有绝对好或绝对坏的事物,任何东西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

对于女人而言,同时做好母亲和女性两个角色,似乎非常难啊!虽然很难,但一边扮演母亲,一边遵循“自我”和“个性”来生活,对今后的女性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也就是说,比起在母性和自我这两种生活方式里只选其一,不如去考虑“我在这两者之间,要找到哪里是平衡点,要让它们各自占多少比重”。这种“在哪方面”“何种比重”的倾向,正是一个人的个性所在。

女性在平衡母性与自我的时候,一起生活的男性也需要理解这件事情的重要性,尽力帮助她。女性生了小孩之后要是能彻底发挥母性作用的话,男性就十分轻松了。所以,他们以往一直把养育孩子这件事全权扔给“母亲”,自己从家庭里逃了出去;可如果今后还一直逃避的话,那可就麻烦了。

此外常见的还有,明明母亲自己拼命地不想只做“母亲”这个角色,努力作为“个体”而活着,但却一再试图把自己的孩子放进“好孩子”这个毫无个性的框架里。

真是不可思议!孩子肯定也想要像母亲一样,充满个性地活着。

-03-

孩子做的事总是不如我意,是教育方法不对吗?

“因为孩子是活生生的个体,所以不可能尽如父母心意。”

当今社会过于相信父母可以控制孩子了。

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便利,所以人人都觉得,只要好好做事就可以如愿以偿。以此类推,养育孩子要是没能如愿进行的话,就会烦躁不已。机器这种东西,只要使用的人操作熟练,就一定可以按照人的意愿运转。

但是,养育一个活生生的人与操作机器可大不相同,所以,有数不清的困难也是理所当然的。如果一开始就懂孩子是不会尽如大人心意的,“我家孩子啊,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吧!”这么想就没事了。

“只要养育方式好,就可以顺心如意”的想法完全是迷信。没有对所有孩子都适用的“好养育方式”,但却有很糟糕的养育方式。

所谓很糟糕的养育方式是指,父母总是发脾气、对孩子弃之不管、不给孩子食物等。但对所有人都通用的万全之法可是没有的。

所以,“一定是我做得不对,肯定有更好的方法,但我还不知道”的想法是错误的。

完全好的方法根本就不存在,养育孩子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要是真的有那么完美的方法的话,人们早就都用这个方法获得幸福和成功了吧!人生可没有那么方便的东西。

日本的传统文化中,其实蕴含着这样的哲理:“一切都由我自己来做,一切我都能顺利做成”是根本不可能的。并非只要我自己做得好,就可以顺利把孩子养好。也就是说,我并不能够百分之百地掌握人生。

日本在明治时代之后,积极地从欧美引入了合乎逻辑的现代科学。合理主义一直沿用至今。这样,就会让人不由得产生了错觉,竟以为人生这件事应该是能合自己心意的。

总之,对象是孩子,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不可能完全按我们的想法活动,这才正是所谓的“生物”。这么想来,猫猫狗狗也不会完全顺人心意,植物也不是你想让它开花就能开花,更不用说孩子了,他们是不可能按照别人的想法成长的。

话虽如此,可一说到自己的孩子,父母们好像就总是觉得他们能如自己所愿。所以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一旦不顺心了,就认为“是我不好”,从而生出罪恶感的人,其实根本没有必要这样想。

不论是多么优秀的父母,多么优秀的孩子,都会有不如意的时候。虽然我这人可能已经是老古董了,可我还是觉得其实不如意的事才是真正有意思的事。或者更应该说,其实没有比不如意的事更好的东西了。这才是人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才能够成长出自己独特的个性。

当遇上不如意的事,想来想去也没什么用,不妨先睡一觉吧!等你睡醒睁开眼睛的时候,事情也许就会有所改变。

-04-

学前教育,对孩子究竟是好还是坏?

从零岁到六岁的成长时期,孩子几乎每大一岁就会变一个样,所以父母能清楚地看到他们的变化。

而六岁却是一个节点,这一时期,孩子开始自己做很多事,这就是“身边的自立”,也就是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开始追求自立。接下来,孩子就会离开父母,进入小学,正式开始学习生涯。

所以,小学时期才是重要的一个关键期。对于六岁之前的孩子来说,比起学习,情感体验更重要。长远来看,到六岁上学之前能让孩子自由自在地玩耍,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才是最有意义的。而且要让孩子亲身体验各种各样的情感,悲伤、痛苦、愤怒、欢喜等都非常重要。

现在日本家长们的一大问题就是太短视了,短视到仅看到孩子现在学习还不错就安心了。有些父母让孩子很小就去学习、上课,其实只是为了让自己安心。因为靠眼睛看不到的东西来让自己安心很难,所以就只好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feizx.com/hfmy/83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