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工业哈飞的适航取证之路

通用航空哈飞适航取证

字数:阅读:6分钟来源:中国航空报

年7月14日,航空工业哈飞自主研制的运12通用飞机首飞成功,给哈飞人带来了极大的鼓舞。但是让一架飞机飞上蓝天很容易,要达到规范的适航条例标准却很难。为了提升飞机的整体性能,满足适航条例标准要求,哈飞首先开始对运12飞机进行改进。

在运12I型机的基础上,哈飞改换了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增装了电子通信领航和气象雷达等先进设备,并实现了飞机可在简易跑道上起飞降落的目标。此外,经过多次改进和试飞试验,哈飞还一举解决了8项重大技术关键问题,使飞机在环境适应能力、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改型后的运12飞机被命名为运12Ⅱ型机。

年6月15日,运12Ⅱ成功飞上蓝天,一条充满艰辛的适航取证之路也随之开启。当时,国内的适航管理体系还未全面建立,更没有过国产飞机取得适航证的先例,而运12Ⅱ飞机的研制目标是走出国门,打入国际市场,填补中国民机出口的空白,所以在适航问题上,哈飞人将探索的目光率先投向了国际标准。要走一条别人从未走过的道路,必然意味着要踏过无数的荆棘与挑战,但不论身处哪个时代,哈飞人身上那股子敢闯敢试的劲头总是让他们心中信念坚定:不等不靠,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未来!

为了学习当时国际先进的适航管理经验,哈飞先后多次邀请外国专家来公司讲解适航条件、条款验证方法、试飞数据测试处理方法以及相应文件的编制规定。然而,对于当时刚刚迈进适航领域的哈飞“新手小白们”来说,很多专业概念别说理解,甚至听都未曾听说过。但哈飞人深知,运12Ⅱ能否成功取证意义重大,在任何困难面前都不能退缩。大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机会汲取知识,他们的毅力和干劲儿让很多国外专家都为之动容。

年8月13日凌晨,哈飞机场一片繁忙,科研试飞保障人员精心地进行着运12Ⅱ首次单发起飞演示准备工作。单发起飞演示是考核飞机安全可靠性的重要科目,难度和风险程度都很高,操作稍有不慎,飞机就可能会冲出跑道,撞入草莽。在此之前,运12Ⅱ已经进行了次失速性演示,就是为了摸透飞机不对称功率的动态特征,为单发起飞演示做好准备,而这个科目也将由来自国外的老资格试飞员和试飞工程师带飞。

当日17时,机场指挥塔发出“准备起飞”的命令后,试飞人员来到飞机旁准备登机。飞机前,大家想着这次试飞的风险性,个个面色凝重,纵使试飞经验丰富的国外试飞员眼中也不免流露出几分担忧,但哈飞的试飞人员却丝毫没有动摇决心。因为他们知道,按照合同要求,国外试飞员2天后就要回国,他们必须要抓住最后的学习机会。

人员登上飞机不久后,马达轰鸣,运12Ⅱ离开停机坪,滑过滑行道,驶入主跑道,向前冲去。此时,机场上的所有人都为他们捏着一把汗。当指针指到时速千米时,试飞员迅速拉回左发动机功率杆,使发动机停车顺桨,飞机发生倾斜。试飞员立即调整操作,校正飞行姿态,运12Ⅱ飞机最终平稳地翘起头,离开主跑道,腾空而起!

直到飞机安全平稳地降落在跑道上,大家紧紧悬着的心才终于松了下来。国外试飞员兴冲冲走下飞机,竖起大拇指称赞道:“飞机操纵性、稳定性良好,潜力比较大,自我感觉良好。”

此次试飞成功后,哈飞的试飞人员又陆续完成了多次单发起飞、单发起飞距离测定、加速停止、单发着陆等关键科目的试飞演示,为运12Ⅱ适航取证进一步夯实基础。其后,为了完成适航所需难度大、危险大的飞机防冰试验,运12Ⅱ更是先后两次飞越太行山、祁连山、贺兰山、天山四大山脉,穿越茫茫无边的戈壁沙漠,赴新疆乌鲁木齐,开展国内首例民用飞机天然结冰和防冰试验,期间的试飞过程可谓是险象环生。但试验结果证明,运12Ⅱ的防冰和除冰系统设计是成功的,在上述结冰条件下可以保证飞机安全飞行。

经历多个飞行日、多个架次、多个小时飞行,年12月至年3月,运12Ⅱ相继获得中国民航局颁发的首个民用飞机型号合格证、生产许可证和单机生产许可证,为我国航空史写下了新的精彩一页。

运12的适航取证历程,不但填补了国产飞机适航取证的空白,也促进了我国适航标准的建立,推动了国产民机适航验证技术和适航管理水平的发展。同时为运12飞机后续系列化发展,取得英国CAA、美国FAA等多国适航证,成功飞向世界奠定了坚实基础。

点击下方名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feizx.com/hfsm/104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