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斌怎么样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628/9118551.html
口述
王法长
整理
葛帮宁
图片
张学东
编辑
Jane
本文首发于《中国汽车报》
来自帮宁工作室(gbngzs)的报道
编者按
王法长,年3月出生在长春,6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含辛茹苦一手把家里四个孩子拉扯大。
作为“老三届”,年王法长下乡时年仅16岁,年,作为第一批返乡知青抽调到一汽散热器厂。此后26年,他从工序工干起,历任车间主任、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除管子车间外,几乎所有车间都干过”。
年,王法长调任一汽贸易总公司总经理助理,负责捷达促销。年2月,担任一汽-大众销售公司副总经理。年,担任一汽轿车销售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年,担任一汽轿车销售公司总经理兼党委书记。
此期间,他颇为自豪的两件事,一是提出“管家式服务”,推出五项具体措施,在中国汽车营销普遍忽视服务的年代可谓领行业之先,迄今这一服务模式仍被沿用。二是积极推动中国汽车整车双向物流,创造以合格证质押开展银企贸三方合作,一举解决经销商融资困境。
年11月,王法长调任一汽丰田销售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在其任上,他将丰田汽车多年积累的成功经验和核心理念,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系统性提出《二轮定律》——汽车制造商市场竞争力强弱取决于商品力与营销力的相互匹配。
该书得到日方的支持与肯定,它被作为经营指南,应用于一汽丰田经营管理中。此后,他又通过增加实战案例将此理念进一步完善。
年5月,王法长回归一汽自主,担任一汽轿车股份公司副总经理。年3月,王法长退休,后在奇瑞汽车担任顾问4年。
年12月28日,王法长在北京接受口述访谈。他说,总结其42年职业生涯,没什么遗憾。因为“在这些岗位上,都是尽心尽力地耕耘和奋斗“。
我老家在山东蓬莱,父母闯关东到吉林。年3月我出生在长春,家里有4个孩子,我上面两个姐姐,下面一个弟弟,正好都相差6岁。我6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含辛茹苦一手把我们拉扯大,她是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人,教会我一生如何做人做事。
上小学时我就听说过一汽,当时叫厂,苏联援建的工厂都有代号。一汽作为东北重工业基地的最大企业,也是新中国第一个汽车制造厂,我们都很向往。我邻居家有个亲戚在一汽干过,提到一汽时那种自豪感,让我们这帮孩子感觉那一定是非常好的企业。
我是“老三届”(文革爆发时,在校的届、届、届三届初中和高中学生),年下乡,年仅16岁,到长春郊区西新公社开元大队六小队。西新公社是王洪文的故乡,跟我所在集体户是一个大队,现在这里大部分是一汽工厂。
下乡时间不长,只待了一年半。年,我作为第一批返乡知青抽调到一汽,分到散热器厂(当时叫附件厂)当工人。当时散热器厂有八九百人,后来增加到多人,厂址就在原来日本号细菌部队所在地。
当时有两个日本细菌部队,一个是哈尔滨细菌部队,另一个就是长春号细菌部队,现在那里已修建商品房,但还保留着大烟筒。
散热器厂房由旧房子改造而成,后来逐渐建了新厂房。我最初是当工序工,工种较累,技术含量小,环境较差,学徒时间短。我印象中技术工种每月17元,工序工种每月22元。工厂实行三班四倒。
我在散热器厂一干就是26年,从工人做到车间主任,从党委副书记做到副总经理,除管子车间外,几乎所有车间都干过。起初在粉末车间,接着到硬质合金车间、冲装车间、水箱一车间,然后到职工大学带薪学习三年。
年在硬质合金车间时,厂里让我带11人团队到黑龙江牡丹江北方工具厂实习。3个月后回厂,从盖厂房到试制实验,到批量生产,到最后出成品,全都是散热器厂自己干。由于吉林省没生产过硬质合金,我们的口号是“填补吉林省的空白”,给工具厂做刀头和刀具。
年,我到一汽职工大学(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习企业管理,年7月毕业。回来后在宣传科干了半年,被分到新建的水箱二车间当车间主任。
水箱二车间主要生产小暖风这样的小零部件,再卖给汽配市场。人员构成较复杂,分别来自6个单位,员工基本都是从各生产车间或者辅助单位抽调而来,车间主任自然不会把最得力骨干让出来,所以他们都很有个性。
期间我们接到一个订单,向美国出口散热器总成。由于散热器厂水箱一车间主要负责对总装厂的生产,其能力不足以再做出口水箱生产,所以任务就交由水箱二车间担当。
出口任务下达后,我们面临极大挑战:当时中国机械设备水平低,但出口质量要求高。再加上人员素质不高,设备质量和先进程度也不高,要达到美国质量,面临的不仅是质量技术的挑战,还有人员素质的压力。
01.
首提“三我”精神
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调动员工积极性和自觉性来保证产品质量。为此,我提出推行人机料法环全面质量管理,到各个工序检查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和问题,最后列出项。
接着再动员大家,号召提倡“三我”精神——我是主人,以我为主,我要为下道工序负责——因为下道工序是上道工序的用户。
水箱基本由锡片、铜片和铜管组成,铜片只有0.06毫米。制作过程中,我们发现水箱波浪带表面有道刮痕,这对国内水箱来说无所谓,喷上油漆后,不认真看就看不见。但我们没有掉以轻心,把这道刮痕作为质量问题来抓。
这对谁都是挑战。这个工位的工人从整体工艺流程开始检查,不仅对工序进行检查,还对制作工具进行清洗。他以为是清洗机掉东西或者水龙头喷等原因造成的,但钻到里面也没看到异物。再检查工位器具和操作台,也没有异物。
后来发现是工作服造成的刮痕。工作服是明扣,线一松,扣子耷拉下来,当时还没有机械手,只能靠人工把上个工序物件搬下来,搬的过程中转身,耷拉下来的扣子甩到高温尚软的水箱上,出现了痕迹。
工人二话没说,让爱人把明扣改成暗扣,这种做法后来被推广到一汽全厂。这就是“纽扣的故事”,体现的是主人精神。因此,我提出要做工厂的主人,做车间的主人。强调主观能动性,提倡合理化建议,敢于担当。
以“三我”精神开展自控工人活动,就是自我控制和自觉控制。当时我发现每个工序的工艺卡不是操作规范——工艺卡内容相对简单,而操作规范几乎把人机料法环,包括辅助性工作,以及工艺器具都包涵进去,并且把人的动作明细化,相比工艺卡更完善更科学。
我们就在工艺卡基础上完善成操作规范,然后做成牌子放在工位上。工人操作时,一抬头就能看到,时间一长就能记住。这样工艺规程就从只在工艺员手里,变成工人对本工序都有了解。
如何让员工更方便地掌握工艺规程,这块牌子最方便:不用翻本,多少温度,到什么时候,工艺应该有变化,一抬头就能看到。工人对工艺时间、工艺速度和质量规格各方面都很清楚。
还有个车间故事叫“脖带金项链,手里拣破烂”。
检测水箱漏不漏气,一般是把压缩空气打到水管里,把接口用塞子堵上,再把水箱放到水里。在美国,除做这些实验外,还要把水箱放到90摄氏度高温里加振动,模仿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工况。因为热状态和冷状态对气孔暴露情况不一样,振动和静态情况也不一样。这样操作可以充分暴露质量隐患问题。
但在工艺设计中,堵塞接口用的是生胶皮,90摄氏度高温下一振动,这些生胶皮就粘糊。粘糊之后密封不严,达不到工艺要求。如果测试时不能把隐患暴露出来,按理说是工艺员或者技术科,或者车间,或者工厂问题,和个人没有关系。
提倡“三我”精神后,大家自动自觉地解决问题。有个女班长于秀艳,有一次我去她班里,发现工具箱里有一只旧的翻毛牛皮劳保鞋,鞋帮被剪得乱七八糟,只剩鞋底。我跟工人们开玩笑说,怎么剪鞋玩?
你不表扬我们,还逗我们?工人们不服气。
表扬你们什么?我问。
工人们解释道,堵高温脉冲的塞子用生胶皮,经高温后变粘,气压保证不了。于班长就想怎么解决?一低头看到翻毛劳保鞋,觉得皮子肯定比生胶皮好,于是回家把旧鞋拿来,班组里其他人也把旧劳保鞋拿来,尝试用皮子代替生胶皮。经过试验,耐用性提高20多倍。
不仅如此,于班长还带着员工到工业垃圾箱里找旧劳保鞋。白天不好意思去,就晚上打着手电筒去找,把其他车间工人扔掉的鞋子找来用。
“脖戴金项链,手里拣破烂”就是这么来的。如果说“纽扣的故事”体现了“我是主人”的话,那么这个故事体现的是“以我为主”。当出现影响质量要素的时候,不强调客观,而是自己动脑筋,主动想办法,这就是主人精神的体现,以我为主的实际行动的落实。之后,我们把这样的合理化建议正式纳入工艺规程里。
“三我”精神和自控工人活动在一汽推行了3年。一汽其他大型活动,从来没有推行这么长时间,这对解决质量问题起到关键作用。我当时还写过一些论文,在东北三省质量交流会上获得好评。
离开散热器厂之前,我还协助(散热器厂)厂长邵声虎组织生产系统,提高运营效率。那时工厂内部各单位之间都有扯皮现象,生产是生产,辅助是辅助,邵厂长就号召把生产和辅助放到一个系统里。
这样一来,几乎所有生产车间(检查科、生产科、安全科、计量科、机动科、工具科,以及车队、供应科和保卫科等),包括知青厂车间都归我们负责。所以当年,我们一下就超过制订计划产量,而且突破很大。
02.
促销捷达
年,耿昭杰厂长(时任一汽厂长)亲自点将,把我借调到一汽贸易总公司当总经理助理,负责一汽-大众捷达促销。
一汽和大众集团合资,一开始要生产两厢高尔夫。但当时国人对两厢车根本没概念,认为轿车就应该像轿子一样,没有尾巴是不好的象征,所以一汽-大众后来生产了三厢捷达。
中国当时还没有形成私家车市场,捷达更多面对的是公商务车市场,这个市场主要是大车受欢迎。社会虽然已经向市场经济转变,但能买得起车的消费者仍寥寥无几。捷达刚推出时售价19万元,比上海大众(上汽大众)桑塔纳还贵1万元。
桑塔纳在欧洲是换代产品,捷达是新产品,但国人不认。为什么?因为小,不但个头小,排量也小,但价格还更贵,谁不愿意买大车?所以桑塔纳供不应求。无论是合资品牌,还是本土品牌如红旗、上海牌以及BJ,都没法跟它比。这种背景下,一汽要促销捷达。
负责促销有三个人:一汽-大众负责售后服务的石东阳;一汽贸易总公司工会主席马惠春和我。巧合的是,我们三人都从长春五中毕业,马惠春比我高两届,石东阳比我们低几届。但我纯粹是外行,既没跟服务站接触过,也没跟销售接触过。
全国按大区分成三片,石东阳负责东北和华北,马惠春负责华东和华南,我负责中南、西南和西北。相对来说,我负责的这三个地区最困难,老百姓买只老母鸡还得掂量掂量,别说买捷达了。
云南条件非常艰苦,二汽(东风公司)有高原卡车,特别受青睐。一汽解放适应不了,车还很少卖到这里,当地人对我们特别冷淡。
早上吃饭,跟当地人借碗借筷子,自己花钱换饭票,再排队吃饭。晚上住招待所,洗脸池下没有排水管,洗完脸后腿全是湿的。我们住四楼没有厕所,用厕所要跑到二楼收发室对面去。脏到什么程度?里面得垫两块砖,否则下不了脚,而且厕所还上锁,以防外面人用。
我在云南待了一个月,做市场调查。后来一汽推出六平柴,我抓住机会突破。当时一汽销售都归一汽贸易总公司管,我去找时任一汽贸易总公司总经理赵忠信,我说,我们应该重视云南市场。云南因为高原要用高压发动机,以前一汽没有,现在出了六平柴,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既然你的口号是“解放全中国,打过长江去”,能不能发辆车过来?
当时做捷达销售的都是解放公司卖卡车的销售员,解放卡车赚不到钱,他们也没有热情卖捷达。赵忠信还真不错,他说,可以,但必须先交钱,后发车。
我说,没问题。
云南机电公司负责人叫张培地,听到消息后非常高兴,因为解放六平柴在全国口碑不错。时任一汽物流公司总经理李长江亲自带队,把辆车送过来。
这中间还有个小插曲。张培地资金不够,凑来凑去还差10来辆车钱。赵忠信一听急了,谁都不能赊车,这么大责任谁担得起?宁可不销售也不赊车。
我说,我来接收这些车,车钥匙掌握在我手里,他们什么时候凑齐钱,我再和他们交接。
赵忠信这才把辆车发过来。发车过程中,这边钱总算筹齐了,所以顺利交付。正因为这辆六平柴,调动了经销商积极性,一汽才初步打开云南市场,慢慢把捷达做起来。
促销捷达时,促成两笔汽车销售贷款项目让我倍感自豪。汽车销售贷款最早从一汽开始,年我们刚开始促销,当时的建行行长便跟一汽签订汽车消费贷款合作协议。
第一笔业务在长沙。有个新加坡商人,老家在湖南衡阳,想购买20辆捷达投放当地做出租车,支援家乡。海外的人都知道捷达比桑塔纳新,我帮着促成消费信贷。
从长沙往衡阳送车,要由司机开过去。晚上十点半我和当地经销商商量完,凌晨两点起床,开车4小时,6点多钟到衡阳郊区,然后洗车,贴不干胶,挂红绸子,开到市内交接。当时能卖一辆捷达都乐坏了,何况是20辆。
第二笔在新疆昌吉。年,我们组织全国客管处(客运管理处)进行促销活动。这个过程中,我和新疆昌吉客管处处长相处不错。他是山东人,我就做他的工作。正好他们要买20辆车,他就积极推荐捷达,通过消费贷款达成交易。
03.
促进整车双向物流
年2月,筹备一汽-大众销售公司时,我被抽调进入筹备组。
周勇江任一汽-大众公司商务副总经理兼一汽-大众销售公司总经理,负责综合部和财务部。我是一汽-大众销售公司副总经理,分管销售、市场、储运和网络发展。王乃权负责备件和服务。年4月1日,一汽-大众销售公司在长春召开第一届经销商大会。
我在销售公司干了不到两年,主要工作是建中国最早的销售服务店。年,我带着付强和华明耀去访问德国大众,付强是市场部部长,华明耀是销售部部长,德国大众推出了统一规范的销售服务店。
回来后,我们开始建“黄门”,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都在建。所谓“黄门”,对经销商已建成的销售服务店,为突出品牌形象,就在门口做一个黄色门框,以标志为大众品牌销售服务店。
之后,对新建的销售服务店,设计成几把伞样子。在销售服务店里,中间一根柱子,上面带若干像伞一样的筋,支撑销售服务店顶部。店的大小可用伞来衡量:一把伞代表最小规模,八把伞代表最大规模。
这样做到形象统一,前店后厂。中国汽车销售服务店,上海大众最先做,接着是一汽-大众,都比广汽本田要早。
这期间,有两件事让我印象深刻。
第一件事,经销商资金都比较紧张。计划经济时代,汽车由机电公司和物资公司销售,属于调拨。转市场经济后,经销商是特许代理,不交钱不给车,相当部分经销商在建完店后资金就很少了,而贷款需要有储蓄折、有价证券、房地产证等抵押物。
如果不解决经销商困难,一次提一两辆车,卖完后再打钱,中间的物流和空档期肯定会影响销售。怎么办?我就找工商银行一汽支行的邹行长商量。
我提出,经销商被授予特许代理,能不能减少一部分贷款抵押物或者抵押比例,比如贷款万元,可减少抵押贷款比例30%。这种建议得到了工商银行一汽支行的支持,对于减少经销商抵押物起到一些帮助,并为以后三方合作奠定基础。
第二件事,与物流有关。当时还没有中国汽车物流协会,物流归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管。我跟时任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会长李国青多次提出,由协会促进全国商品车的双向物流。
负责一汽-大众销售期间,我对物流感受最深。比如销售5万辆车,不知道要配多少双层车运输。司机把车送到目的地后,回程中的过路过桥费、汽油费、饭费都没有,就逼着他空车载货。
如果到广州还不错,可能有空车载货机会。但如果送到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就可能没有机会。怎么办?司机到处找机会,可能会先把货送到武汉,或者送到郑州,绕一圈再回来。所以根本没办法确定司机哪天回,这样已经生产出来的车,就没办法准时发到经销商手里。
中国汽车物流协会成立十周年时,特意颁给我一个终身成就奖,尽管我早就不管物流了。我问他们为什么?他们说,你怎么忘了,你是推进中国汽车双向物流的鼻祖。原来当初我念叨要促进双向物流,引起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