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军:国之伟力托举“国之重器”
——走进为国防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大型军工企业
撰文/记者刘万平
开栏的话
强军!强军!强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站在时代和战略的高度,对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鲜明提出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领导人民军队踏上强军兴军的伟大征程。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几年间,在强军目标引领下,国防和军队建设呈现出勃勃生机,取得举世瞩目的新成就。凝神聚力,砥砺前行。本刊特推出“宣传强军思想讲好强军故事展现强军风貌”专栏,图文并茂刊发系列报道,激励广大官兵进一步强化“四个意识”,积极投身强军实践,以崭新风貌庆祝我军建军90周年,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年11月,第11届珠海航展上展示多型空军武器装备。(摄影/记者穆可双)3月31日,海军新型护卫舰六盘水舰入列命名授旗仪式在某军港举行。
此前40天,以民族英雄戚继光命名的某新型训练舰宣告入列。
近年来,在强军目标引领下,海军多艘现代化舰艇下水入列,被媒体形容为“下饺子”。这是我军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缩影,也是军民融合、科技兴军的生动写照。
习主席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指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领域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重点,也是衡量军民融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后,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歼-10研发到航母入列,大凡安邦定国、影响宏远的“国之重器”,无不是军民融合的产物。只有把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纳入国家经济科技发展体系,大力开展军民协同创新,才能凝聚意志、汇集力量,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本期《解放军画报》围绕“科技兴军”推出的这组报道,既是成就盘点,更是期冀与召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军科技发展和武器装备建设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应主动发现、培育、运用可服务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前沿尖端技术,做好国防科技民用转化这篇大文章,发挥国防科技转化运用最大效益,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
辽宁舰从这里下水
摄影并撰文/祝志强王坤陈平记者穆可双
大连,中国北方重要港口城市,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与这座以港兴市的城市同时开埠、始建于年的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船集团”),从小型船舶修理起步,发展到今天建造大型尖端船舶、参与重大海洋工程建设,一个多世纪来历经风雨,蓬勃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作为国家远洋船舶制造基地,大船集团在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中国造船工业的70多个“第一”:中国第一艘万吨轮、第一艘导弹潜艇、第一艘导弹驱逐舰、第一座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第一艘航空母舰等都诞生在这里。目前,大船集团已形成军工、民船、海洋工程、修/拆船、重工五大产业板块。
年9月,中国第一艘航母从大船集团交接入列。作为我国水面舰船制造实力最强、为海军建造舰船最多的船厂,大船集团建国以来共建造了45个型号、多艘舰船,被誉为“中国海军舰艇的摇篮”。大船集团所交付的战舰在保卫海疆、编队护航等行动中屡立战功,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武器装备研制生产重大贡献奖”。
▲鸟瞰大船集团。(资料照片)▲大船集团纪念建厂周年雕塑。
阅读链接:
大船集团一号船台
年8月3日,海军一艘新型导弹驱逐舰在大船集团一号船台成功下水。随着缆绳解开,威武的战舰稳稳滑向蔚蓝的大海;而一号船台也由此履行完它最后的职责……
一号船台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长余米,宽27米。它饱经风雨、历尽沧桑,为中国海军装备建设立下了赫赫战功,为国家安全筑起了坚不可摧的海上长城。自投入使用以来,几百艘军舰从这座船台下水,中国第一艘万吨轮、第一艘布雷舰、第一艘炮艇、第一代到第四代导弹驱逐舰都诞生在这里。这座船台上每艘军舰下水溅起的浪花,都辉映着中国造船业的成长与荣耀。随着大船集团军工产品由小型化向大型化、由小规模向大批量发展,一号船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精彩谢幕。
▲历经沧桑的一号船台,记录着辉煌历史。▲朝气蓬勃的新一代大船集团人。▲迎着朝阳,大船集团奋力创造新辉煌。▲风雨洗礼的缆绳,见证了一艘艘军舰从这里下水起航。中国航空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歼-15从这里起飞
摄影并撰文/王克军王伟伟刘屹魏记者穆可双
这里是中国航空工业发祥地之一。
这里被誉为“中国歼击机的摇篮”。
中国航空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坐落于沈水之滨、昭陵园畔,是以航空产品制造为核心主业,集科研、生产、试验、试飞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飞机制造企业。
作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骨干企业之一,沈飞组建于年6月,始终坚持“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宗旨。60多年来,几代沈飞人薪火相传,不懈奋斗,填补了一系列国防建设的空白,创造了中国航空史上一个又一个第一,先后独立或参与研制生产歼-5、歼-6、歼-7、歼-8、歼-11等30多个型号数千架飞机,谱写了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恢宏篇章。特别是该企业自主研发的我国第一代舰载机——歼-15战机,成功在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上实现着舰起飞,使我国航空武器装备实现了陆基向海基的重大突破。
▲夕阳下,矗立在厂区的一架歼-8战机,与办公楼楼顶上“航空报国,强军富民”八个大字构成一幅美丽画卷。▲歼-15舰载战斗机从辽宁舰上起飞。(摄影/莫小亮)▲讲述沈飞发展史的沈飞航空博览园,已成为辽宁省国防教育基地。▲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为沈飞发展注入了生机。▲沈飞画廊展出的劳动模范等先进人物,成为一道亮丽风景。▲为我国航空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罗阳,是国防科技战线的杰出代表。中国航空工业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直-9从这里腾空
摄影并撰文/钟兆凤毕文礼特约记者吕衍海记者穆可双
创建于年的中国航空工业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国“一五”时期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是中国直升机、先进复合材料构件研发制造基地。
历史上,该公司成功研制生产了我国第一架直升机直-5、第一架轻型喷气轰炸机轰-5、第一代大型水上反潜轰炸机水轰-5等机型。改革开放以来,又相继研制生产了直-9系列直升机、HC直升机、运-12系列轻型多用途飞机。公司现主要产品有直-9系列直升机、直-19武装直升机、运-12系列飞机和运-12F通用飞机。
成立60多年来,哈飞秉承科技兴军的发展战略,积极开展自主创新,研发和交付一系列军用直升机,为陆海空三军及武警部队提供了先进的航空武器装备,多次参加阅兵、重大演习、远洋护航,反恐维稳等行动。
▲参加中俄联合反恐演习的直-9直升机。▲哈飞发展史激励着年轻一代拼搏进取。(摄影/刘延涛)▲哈飞大门。▲航空报国,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哈尔滨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我军第一门大口径火炮在这里诞生
摄影并撰文/代红滨刘博涛特约记者吕衍海记者穆可双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哈尔滨第一机器制造集团有限公司和齐齐哈尔北方机器有限责任公司均始建于年。年8月,根据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关于结构调整重组工作部署,两家公司合组为哈尔滨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哈一机集团”)。
哈一机集团是新中国第一台轻型坦克、第一门大口径履带式自行火炮、第一门大口径火炮的诞生地。60多年来,集团以强军报国为己任,完成多项重点任务,为装甲兵、炮兵、工程兵开发研制生产了几十个品种的武器装备。在纪念新中国成立35周年、50周年、60周年和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他们生产的多种产品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
作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车炮结合的子集团,哈一机集团坚持武器装备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方向,着力打造国际知名的地面武器平台,正努力建设成为一个以军为本、军民融合的现代化企业。
▲哈一机集团生产的某型自行火炮,参加上合组织联合反恐演习。▲哈一机集团生产的第一代火炮曾受到党中央嘉奖。▲哈尔滨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厂区。中国航空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歼-10从这里冲天
摄影并撰文/田树华特约记者刘应华
中国航空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创建于年,是我国航空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
半个多世纪来,该企业员工始终胸怀“航空报国”的初心,牢记“强军富民”的使命,积极服务国家安全利益和军事战略需求,为强国强军伟业提供有力支撑。他们主动对接部队需求,努力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了一批代表世界先进航空制造水平的新技术、新工艺成果,并广泛应用于产品的设计制造过程。企业坚持“生产一代、试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先后参与研制生产了歼-5、歼-7、枭龙、歼-10等系列歼击机,多款战机获国家表彰,其中歼-10飞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技术人员进行铆接作业。▲步入厂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架歼-10战机的展示机。▲战机的每一个部件,都倾注了技术人员的大量心血。阎良航空工业基地运-20从这里起航摄影并撰文/马彦军赵冠辉王坤鹏位于西安东北部的阎良,曾是秦国旧都。上世纪50年代,国家某重大航空项目在此落户,孕育了飞天起舞的希望。
时至今日,阎良已发展成为著名的“中国航空城”,是我国唯一、亚洲最大的集飞机设计研究、生产制造、试飞鉴定和教学培训为一体的重要航空工业基地。这里有飞机制造企业、飞行试验研究院,以及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等百余个航空制造研究相关单位。
几十年来,阎良航空工业基地已交付各类军、民用飞机数千架,为国家航空事业和国防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第一架大型轰炸机轰-6飞机,自主研发的第一代支线客机运-7飞机,第一架空中预警机空警1号,第一代歼击轰炸机歼轰-7,以及自主研发的新一代重型军用运输机运-20等许许多多“争气机”,或在这里设计,或在这里制造,或从这里飞向蓝天。这里还涌现出“科研试飞英雄”滑俊、王昂,“试飞英雄”黄炳新,“英雄试飞员”李中华等一批英模人物。
▲年6月16日,首架运-20飞机交付空军。▲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外景。▲主题雕塑“我们一起走来”抒发了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情怀。▲“中国航空城”的标志——“腾飞的阎良”。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99A坦克从这里驶向战场摄影并撰文/陈平记者范显海邹菲坦克素有“陆战之王”之称,代表着一个国家陆战装备的技术水平。近年来,中国坦克一次次精彩亮相,日趋完善的新结构、新材料和新技术,让我国坦克制造工业逐渐步入世界先进行列。这一切,我国坦克装甲车辆总体研究所——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是全程见证者。
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隶属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是以地面移动平台总体技术为主业的研究所。从第一辆63式水陆坦克到最先进的99A坦克,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走过了一段艰辛又令人振奋的发展之路。几十年的探索实践,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研发经验,成功实现了我国坦克从仿研仿制到自主研制的跨越。
在长期的建设发展中,该研究所坚持以军为本、以民兴业的理念,不断探索军民融合的发展道路,取得丰硕成果。这些年,研究所技术人员的足迹踏遍祖国的天南海北:赶赴青藏高原,检测战车在低气压环境下的性能;开进荒漠戈壁,测试战车对不同地形的适应能力;转战高湿高盐的海岛,进行水陆两栖装备抗风浪性能测试……他们始终把实战化作为战车研发的唯一标准,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瓶颈。
▲演习中的99A坦克。(摄影/特约记者程建峰)▲技术人员在检测设备性能。▲赴高原开展装备试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中国导弹工业的摇篮摄影并撰文/陈平曹峰记者范显海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航天科工二院”)创建于年11月16日,建院初期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是我国最重要的导弹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基地,是中国导弹工业的摇篮。
60年来,中国航天科工二院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先后承担并圆满完成了我国早期地地导弹控制系统,我国第一、二、三代地(舰)空导弹武器系统,我国第一个固体潜地战略导弹、固体陆基机动战略导弹等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任务。
作为国家空天防御技术总体研究院,中国航天科工二院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价值观,大力实施“军民融合、创新驱动、人才强院、质量制胜”四大战略。在确保导弹武器装备研制生产任务完成的同时,该院秉承“大防务、大安全”的发展理念,坚持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以转型升级为主线,聚焦信息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产业,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中国航天科工二院自主研制的某型中远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在国际防务展上广受得白癜风去哪里治白癜风初期如何治疗